商標侵權是指:行為人未經商標權人許可,在相同或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近似的商標,或者其他干涉、妨礙商標權人使用其注冊商標,損害商標權人合法權益的其他行為。行為人銷售明知或應知是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 商標專用權被侵權的自然人或者法人在民事上有權要求侵權人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償損失。
在商標法領域,認定是否構成商標侵權通常不考慮行為人的主觀狀態,只要構成了法律規定的侵權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就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但在注冊商標強保護以及引導、鼓勵商標注冊的立法背景下,在認定侵權事實成立時,綜合考慮行為人的主觀狀態并合理確定責任承擔方式,對于社會和商標權利人之間的利益均衡有積極意義。
一、問題的提出
有這樣一個案例:A中心成立于2010年,從事母嬰護理服務,擁有“新世紀”文字商標的專有使用權。2011年5月,A公司與李某簽訂《加盟代理協議》,授權李某為A中心在H市的加盟代理商,全權負責A中心在H市的經營服務和加盟事宜,享有H市的永久經營權。2012年1月,因為李某未繳納管理費,A中心通知李某解除加盟合同,但未收回加盟代理協議與加盟牌匾。2012年6月,李某與王某簽訂《加盟協議》,李某授權王某為H市D縣的加盟商,全權負責D縣的經營服務事宜。2012年底A中心發現王某在D縣使用“新世紀”商標經營母嬰護理服務,遂向法院起訴,要求王某停止侵權、賠償損失。
對于王某的行為是否構成商標侵權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王某不構成侵權。因為王某基于對李某《加盟代理協議》和加盟牌匾的信任,善意的認為李某具有招收加盟商的資格,A中心無證據證明其已通過合理方式讓有意加盟A中心的第三方知悉李某已不具有招收加盟商的資格,王某在無過錯的情況下,其行為不構成侵權。第二種觀點認為,商標侵權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在未取得權利人許可的前提下,使用他人商標的行為構成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但因為王某的善意,可以免除其賠償責任。筆者認為,本案中,倘若判決駁回A中心的訴訟請求,那么王某將繼續有權使用涉案商標,但實際上為王某提供授權的李某已經與A中心解除加盟協議,認定王某的行為不構成侵權將不利于保護A中心的注冊商標專用權。所以,在A中心能夠提供充分證據證明其已經與李某解除協議的前提下,應當認定王某的侵權行為成立,但鑒于其主觀上的善意,應免除其賠償責任,僅判決其停止侵權。
二、商標侵權行為的類型劃分
在我國,有關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行為的法律規定集中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以下簡稱《商標法》)第五十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實施條例》(以下簡稱《商標法實施條例》)第五十條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等法律條文之中。
上述商標侵權行為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是直接的商標侵權行為,即直接侵犯了商標作為一種來源標志的功能。例如《商標法》第五十二條規定的“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或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近似商標的行為”,以及《商標法實施條例》第五十條規定的“未經許可在同一種或類似商品上將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或近似的標志作為商品名稱后商品裝潢使用,誤導公眾的行為”等。另一種是間接的商標侵權行為,即直接商標侵權行為的延伸和繼續。例如《商標法》第五十二條規定的“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的行為和“偽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偽造、擅自制造的注冊商標標識”等行為。
三、商標侵權中的主觀狀態
關于商標侵權中的主觀狀態,有學者認為,目前我國《商標法》并未考慮侵權人的主觀狀態,對商標侵權實施的是無過錯責任。由于注冊商標均經過公告,可以根據公告推定他人知悉注冊商標的存在,故只要存在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就可以進行認定,而不必考慮其主觀狀態。
也有學者指出,商標侵權中的無過錯責任忽視主觀狀態,擴大了商標權利人的權利范圍,不利于均衡商標權人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商標侵權應適用過錯推定責任,即在商標侵權行為中,單從侵權事實本身就可以認為加害人有過錯,并追究他的責任。法律規定并不能因加害人證明自己沒有過錯而推翻,法律對過錯的推定是直接發生法律效力的,即使被告提出充分的證據證明這種認定與其實際的主觀態度不符,也不能改變這種推定。此觀點的弊端在于在過錯推定原則中,加害人如果能提出充分證據證實其主觀上是善意的,則能夠推翻過錯推定,否認侵權責任。但在《商標法》中只有第五十六條第三款的規定“銷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能證明該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的并說明提供者的,不承擔賠償責任”與過錯推定責任相類似,在其他商標侵權行為中則沒有類似的規定。
對比以上兩種歸責原則,似乎無過錯責任更加契合我國當前強化注冊商標保護和鼓勵、引導商標注冊的立法精神。在認定商標侵權行為時,只要存在根據法律規定可以被認定為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行為的情形,就可以認定侵權事實存在,而不必考慮其主觀狀態。但同時,在商標侵權認定中也存在著推定責任的影子。即注冊商標均經過公告程序,可以推定他人知悉其存在,未經許可的使用行為可以推定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且對于沒有侵權故意的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商品的行為,法律規定免除其賠償責任。另外,對于善意在先使用與注冊商標之間的沖突,實踐中的處理方式雖并不一致,但免除其賠償責任已成為多數人的觀點。所以,筆者認為,從強化注冊商標保護的角度出發,在商標侵權認定方面,應傾向于無過錯責任原則,弱化當事人的主觀狀態對侵權事實認定的影響,但從利益均衡的角度考慮,在具體責任承擔方式上應適當考慮行為人的主觀狀態,譬如對于沒有侵權故意的銷售行為以及善意的在先使用行為應免除其賠償責任,如此才能實現《商標法》立法目的的同時,更好的平衡權利人和社會公眾的利益。
作者:王華棟 來源:中國法院網